特別報導

面對世界財經新秩序 成大副校長何志欽提「興利」和「分配」政策新思維

出刊日期:第66期 2014-05-30作者:翁翠霞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風暴,2010年歐洲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六年來美日歐各國以量化寬鬆政策因應,使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從2014年起,全世界的財政經濟呈現新秩序。面對此局勢,台灣應如何因應?曾任財政部部長,目前為成大副校長何志欽教授認為,政府應把握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機會,重新在美國市場找機會,努力加入以美國為首的TPP (泛太平洋夥伴聯盟),打入美國製造業供應鏈,並且在全球化全面提升總體競爭力後,透過稅制改革與年金改革使所得公平分配,讓全球化的利益由各個階層共享。
 
成功大學5月21日上午在光復校區多功能會議廳和外交部雲嘉南辦事處共同舉辦「2014公眾外交暨區域創新產業國際交流日」,邀請外交部雲嘉南辦事處丁干城處長以及成大何志欽副校長分別就「我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之機會與挑戰」和「立足台灣,胸懷天下─世界財經新秩序」兩議題發表演講。(成大新聞:http://news.secr.ncku.edu.tw/files/14-1054-122642,r81-1.php)
 
何志欽副校長表示2014年全球的財經新秩序在太平洋兩岸展現的是產業結構和貿易型態的重新定位。太平洋東岸的美國將過去外包到中國的製造業,重新轉回國內,加速美元升值,並重新主導12國參與的跨太平洋夥伴聯盟(TPP,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太平洋西岸的日本選擇貶值日圓,脫離通貨緊縮;中國則是擴充內需市場,減少對美國出口的依存度,升值人民幣,並強化與東南亞國協成員的區域經濟整合,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而對大西洋地區來說,新的財經情勢則為歐盟貨幣和金融政策的重新出發。
 
面對此一情勢,何志欽副校長認為政府應透過「興利」和「分配」的政策與時俱進。「興利」措施主要掌握美國製造業重生,全球供應鏈重新定位的契機,促成台灣產業轉型和積極開拓美國為主的海外市場。而在財富增加後,何副校長認為應建立公平合理的財富「分配」措施,以避免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失序。何副校長指出台灣整體財政困境,主要在於政府稅源不足,租稅負擔不均,中央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等問題,應透過適當的稅制改革、財政紀律、匯率維穩以及年金改革等機制,讓所得財富適當公平地分配,以降低社會貧富不均的影響。
 
何志欽副校長在演講中建議以「多元經貿」方式來「興利」,積極爭取加入TPP和RCEP兩個泛太平洋的區域經貿組織以促進和不同經濟體間的貿易投資,加速國際化。在本次活動中,外交部雲嘉南辦事處丁干城處長以及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路豐璟副組長也分別報告政府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重要性與策略。
 
丁干城處長(左圖)指出目前我國僅與中美洲邦交國、紐西蘭、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大陸簽ECFA與服貿協議,與日本簽訂台日投資協議,與美國簽台美TIFA。從WTO有案的三百多個FTA來說,台灣的貿易覆蓋率僅占9.65%,新加坡有30%以上,南韓達60%左右,我國遠落後新加坡及南韓。丁處長表示政府正積極爭取加入TPP及RCEP,以免被邊緣化,並提升台灣國際地位。
 
國貿局路豐璟副組長(右圖)也表示,加入TPP/RCEP將可確保我國紡織、工具機和汽車零配件等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不過在推動過程中政府對受衝擊產業會加強救濟及輔導轉型,以降低社會衝擊。政府將針對內需型、競爭力較弱、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的產業,運用「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和其他計畫,協助產業因應和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