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從氣候變遷談大學的社會責任 成功大學傑出校友李鴻源教授返校演講

出刊日期:第87期 2015-06-08作者:賴岱瑋

近年來時有耳聞因氣候變遷對各國所帶來的危害,遠至歐洲每年數十人皆遭熱浪熱死,近至台灣每年夏天常因大雨淹水,造成難以估計農業損失;此些因素無不顯示全球正面臨因嚴重的氣候變遷之危機與災害。根據台灣數據顯示,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0.74度,而且百年來的平均溫度也不斷攀升,使得逐年降雨量分布不均與旱澇加劇,造成民生和農業的危機。

面對未來不可測的氣候災難,最有效及根本的防治辦法就是從國土規劃做起。當國家在因應這樣劇烈的氣候變遷時,國土規劃便成了重點國策之一;若想藉由有系統的國土規劃來減輕天災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須仰賴大學教育並培養出專業人才提出有效的改善計畫,以妥善預防天災帶來的事變,而這也是國內大學所需肩負起的社會責任。為此,成功大學傑出校友─台灣大學土木系李鴻源教授,將於6月8日下午三點回到母校,於圖書館會議廳由研總中心舉辦演講,題目為「從氣候變遷談大學的社會責任」,和學校師生一同探討國土規劃與防災都市的重要性,以及在如此強烈的氣候變遷趨勢之下,現今身為地球村居民知台灣人所須面對之課題。
 
李鴻源教授畢業於成大水利系,而後前往美國攻讀土木碩與博士,並曾任內政部部長、省政府水利處處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等職,對台灣的國土計畫和都市計畫貢獻良多。李鴻源教授認為氣候變遷的衝擊,除帶來災害發生的風險,實際上也伴隨著空間規劃與機會,而土地使用調適推動的關鍵在於法令規定和空間規劃互相配合,再透過設計審議及低衝擊性開發概念的管制,以上四者相互運作,必能化危機為轉機,改善台灣社會國土規劃不善之情勢。李教授也認為目前台灣的政府組織還無法全然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現況是水患造成損害的機率甚高,欲解決水患的問題,則必須要從國土規劃著手,要藉由跨部會的整合,以土地管理與都市空間利用以及變更政府政策的方式來減輕水患,管理事權應該統一,並且要尊重專業意見。
 
對於台灣的現況,李鴻源教授表示,應該要加強對民眾的宣導和教育,將知識推廣至基層;例如台灣油價和電價在全球已屬低價,但每每要調漲時媒體便會帶風向,使得百姓紛紛批評油電雙漲是官逼民反。然而過低的能源價格會使供需失衡,進而導致對環境的破壞,諸如此類的事件在台灣是屢見不鮮,也因此他才會強調「學校的責任」,應致力推行宣導國土規劃的重要性,務求讓長遠的理念能從學校普及至市民生活中,扭轉社會的價值觀。李鴻源教授將在此次演講中融合專業知識素養和政治議題,分享過去的防災經驗,與政府組織和運作方式如何有待改進。故此,李教授強調國土規劃應該是一套涵蓋價值觀念、法令制度、行動實踐以及管理執行的體制,改變現況最重要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轉,若能做到這點,便能達到國土復育的目標,永續發展將有真正具體落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