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
3D列印 革命或是噱頭?─「先進技術專題講座:3D列印技術─迎接個人製造時代」會後報導
出刊日期:第46期 2013-08-30作者:翁翠霞
2013年產業界最夯的話題無疑是3D列印,不僅《經濟學人》認為3D列印是點燃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觸媒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呼籲將製造業留在美國時,強調3D列印的重要。但,台灣產業大老郭台銘董事長卻持相反看法,認為3D列印出來的產品僅是噱頭,無法量產,缺乏商業價值;可是卻有另一家台灣大廠─金仁寶集團預計在今年底推出僅一萬五千元的自有品牌家用3D印表機。3D列印是否是雷聲大雨點小的產業,仍是眾說紛紜。
為讓南科園區廠商深入瞭解3D列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南科管理局委託南科產學協會於102年8月25日,在南科園區管理局一樓演藝廳舉辦「先進技術專題講座:3D列印技術─迎接個人製造時代」,邀請馬路科技張承宗資深經理、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曾文鵬總監講演3D列印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與產業現況,並且邀請投入3D列印研究十多年,已開發快速原型機到第六代的成大航太系賴維祥教授擔任Q&A主持人。本講座共吸引上百名來自南科和周邊學校的聽眾前來共襄盛舉。
一開始,馬路科技張承宗經理即指出,3D列印並非新創技術。「3D列印」這個名詞是近兩年才被炒熱的,以前3D列印的業界術語是「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e)」或「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1986年美國一家公司3D Systems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快速原型設備,並迅速搶佔市場。目前3D Systems已成為全球3D快速原型設備的第一大廠。馬路科技自1996年開始代理3D Systems的全系列產品,後來並成為3D Systems在中國地區的總經銷。
台南是台灣模具生產的大本營,張承宗經理表示3D列印對模具產業最大的影響是開發新商品時,不因設計圖多次修改而一再開模,因此將可降低生產成本、節省時間。而對塑膠射出模來說,3D列印技術可突破「異型水路」的限制,具體改善模具散熱效率以降低冷却周期。3D列印目前已應用在模具、鑄造、醫材等產業上,不過張承宗經理認為3D列印的未來趨勢應在「個人3D印表機」,透過消費性3D印表機,個人將可列印出許多生活用品和零件,未來產業面貌和生活型態將會有很大改變。
國內媒體常將《經濟學人》所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等同於3D列印。工研院南分院曾文鵬總監指出這是不太正確的說法。曾總監表示《經濟學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製造數位化(digital manufacturing)」所興起,需匯聚聰明的軟體、新奇材料、更靈活的機器、新製程(特別是3D列印)、以及網路提供的各種軟體服務等技術。而「製造數位化」包含「量產」和「利基」兩個市場。「量產」市場將由「智造」取勝,「利基」市場將會來自「自造」業。雖然3D列印將會帶動個人製造業興起,不過曾總監強調「製造數位化(digital manufacturing)」的精神是須透過網路整合,即「社群製造」,才會真正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果僅有3D列印技術,並不太可能達成。
展望3D列印的發展趨勢,曾文鵬總監表示根據3D列印的權威諮詢機構Wohlers Associates, Inc的報告,3D列印的全球市場規模2015年將達40億美金,且每年將會成長30%,到2021年將會超過108億美金;在應用領域上,曾文鵬總監表示會以齒模醫材成長最為迅速。
目前臺灣3D列印廠商的設備與材料皆仰賴進口, Q&A時,聽眾的問題聚焦在台灣是否有自行研發的能力上。
曾文鵬總監的看法是,臺灣在3D列印設備的研發上起步較晚,如果現在要生產3D列印設備,很容易侵犯國外大廠的專利,但在高階設備,如金屬積層列印機,的開發上仍有機會,目前有幾家國內廠商已投入研發。而在粉末式快速原型機研發上已先行十多年的賴維祥教授則表示,之前媒體報導NASA投資台幣三百多萬元請廠商開發「食物3D列印機」的原型以製作太空食物,此技術的原始構想是來自他利用粉末式快速原型機製作「立體食品」的美國專利申請,顯示台灣過去在3D列印的默默耕耘,仍是有些成果。賴教授表示他的粉末式快速原型機的臺灣專利已過期,他非常歡迎大家拿去應用,為臺灣3D列印設備的發展貢獻心力。(《成大產學合作》第三期對賴維祥教授3D列印技術的報導:http://webap.innovation.ncku.edu.tw/mag/mag/03/tt200909-2.pdf)
為讓南科園區廠商深入瞭解3D列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南科管理局委託南科產學協會於102年8月25日,在南科園區管理局一樓演藝廳舉辦「先進技術專題講座:3D列印技術─迎接個人製造時代」,邀請馬路科技張承宗資深經理、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曾文鵬總監講演3D列印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與產業現況,並且邀請投入3D列印研究十多年,已開發快速原型機到第六代的成大航太系賴維祥教授擔任Q&A主持人。本講座共吸引上百名來自南科和周邊學校的聽眾前來共襄盛舉。
一開始,馬路科技張承宗經理即指出,3D列印並非新創技術。「3D列印」這個名詞是近兩年才被炒熱的,以前3D列印的業界術語是「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e)」或「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1986年美國一家公司3D Systems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快速原型設備,並迅速搶佔市場。目前3D Systems已成為全球3D快速原型設備的第一大廠。馬路科技自1996年開始代理3D Systems的全系列產品,後來並成為3D Systems在中國地區的總經銷。
台南是台灣模具生產的大本營,張承宗經理表示3D列印對模具產業最大的影響是開發新商品時,不因設計圖多次修改而一再開模,因此將可降低生產成本、節省時間。而對塑膠射出模來說,3D列印技術可突破「異型水路」的限制,具體改善模具散熱效率以降低冷却周期。3D列印目前已應用在模具、鑄造、醫材等產業上,不過張承宗經理認為3D列印的未來趨勢應在「個人3D印表機」,透過消費性3D印表機,個人將可列印出許多生活用品和零件,未來產業面貌和生活型態將會有很大改變。
國內媒體常將《經濟學人》所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等同於3D列印。工研院南分院曾文鵬總監指出這是不太正確的說法。曾總監表示《經濟學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製造數位化(digital manufacturing)」所興起,需匯聚聰明的軟體、新奇材料、更靈活的機器、新製程(特別是3D列印)、以及網路提供的各種軟體服務等技術。而「製造數位化」包含「量產」和「利基」兩個市場。「量產」市場將由「智造」取勝,「利基」市場將會來自「自造」業。雖然3D列印將會帶動個人製造業興起,不過曾總監強調「製造數位化(digital manufacturing)」的精神是須透過網路整合,即「社群製造」,才會真正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果僅有3D列印技術,並不太可能達成。
展望3D列印的發展趨勢,曾文鵬總監表示根據3D列印的權威諮詢機構Wohlers Associates, Inc的報告,3D列印的全球市場規模2015年將達40億美金,且每年將會成長30%,到2021年將會超過108億美金;在應用領域上,曾文鵬總監表示會以齒模醫材成長最為迅速。
目前臺灣3D列印廠商的設備與材料皆仰賴進口, Q&A時,聽眾的問題聚焦在台灣是否有自行研發的能力上。
曾文鵬總監的看法是,臺灣在3D列印設備的研發上起步較晚,如果現在要生產3D列印設備,很容易侵犯國外大廠的專利,但在高階設備,如金屬積層列印機,的開發上仍有機會,目前有幾家國內廠商已投入研發。而在粉末式快速原型機研發上已先行十多年的賴維祥教授則表示,之前媒體報導NASA投資台幣三百多萬元請廠商開發「食物3D列印機」的原型以製作太空食物,此技術的原始構想是來自他利用粉末式快速原型機製作「立體食品」的美國專利申請,顯示台灣過去在3D列印的默默耕耘,仍是有些成果。賴教授表示他的粉末式快速原型機的臺灣專利已過期,他非常歡迎大家拿去應用,為臺灣3D列印設備的發展貢獻心力。(《成大產學合作》第三期對賴維祥教授3D列印技術的報導:http://webap.innovation.ncku.edu.tw/mag/mag/03/tt200909-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