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新聞

基因速篩之創新平台--律祈醫創

出刊日期:第120期 2018-05-31作者:成大研究總中心

645, 645, '

醫學和科技的進步,治癒了不少疾病,延長了人類的壽命,然而全球化以及交通網絡的密集趨勢,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爆發的機率,加速傳播的速度和範圍,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伊波拉病毒、H5N8 禽流感、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與茲卡病毒等等,在短時間內就引起社會的恐慌與生命的威脅,並且造成許多產業與經濟上的衝擊。唯有利用具檢測力的早期檢驗系統,建立起完整的防疫體系,才能降低傳染性疾病爆發的風險。

 

無論是確診或是疑似案例,在傳統疾病檢測模式之下,檢體通常需要經過運輸送至檢測中心,再經萃取、純化、基因的放大與檢測分析等數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耗費不少時間,還需專業的設備與人力,經過多方嚴格認證後才能公開。然而太多的「疑似」的案例,也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拉長確診時程,往往造成疫情擴散與病情加重。如果有一檢體處理程序簡易,且微型可攜又高速確診的分析儀,將可大幅減少等待報告的時間,及早進行疾病預防與治療的工作。

 

律祈醫創研發可攜簡便基因檢測平台

有鑑於此,成功大學培育的新創團隊律祈醫創股份有限公司(Riche Biotech Inc.),以尖端分子奈米技術為基石的生物技術,發展出創新聚合?連鎖反應技術,跳脫傳統溫控的思維框架,採用高效率的溫控機制,讓操作程序、反應速度、尺寸與耗能得到革命性的躍進,並將此技術導入即時診斷概念,開發出現場即時檢測系統與檢測試劑。

 

團隊期望能將具診斷效力的疾病檢測系統,從中央實驗室移到前線使用者,偕同客戶在農業、科學研究、製藥和分子診斷等方面獲得成功和突破,進而加速整體生技產業發展。

 

如此國外病患在機場或港口入境當下,便可檢測並有效控制疫情,避免失控,造成社會動盪與衝擊。在國內,前幾年在南台灣爆發的登革熱,當時造成重大災情,社會上人心惶惶,民眾有一點點小病症,紛紛擠進大醫院,間接影響其他疾病患者的就醫權利,如果病人在診所便可進行篩檢,儘早確認症狀,也可減輕大醫院的負擔。

 

跨領域姻緣契機 造就律祈

律祈醫創的團隊成員,大多都是出身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謝達斌醫師的實驗室,基礎醫學研究所的李宗儒博士、生理學研究所的張文維博士、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林耕任博士、工程科學研究所的張振旻以及口腔醫學研究所的邱莉芳行政經理,每位成員的專業背景都不一樣,謝達斌醫師說:「我們的實驗室就是這麼跨領域。」

 

團隊成員張振旻談起無心插柳的創業過程。他說:「正好我們不同領域的成員,集中在一個實驗室,這個機會讓我們互相腦力激盪,進而不小心找到一些新的方式, 也不小心進到成大SPARK(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育計畫)培訓,也就不小心冒出一個公司,成立公司之後我們就進駐技轉育成中心,這些完全發生在謝醫師的綜合型實驗室。」在醫學團隊中,醫師想要解決的是病人的疾病問題,而醫學工程師們,卻想著解決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難處和困難點,讓他們在器材的使用上能夠更快速、更簡便。

 

傳統檢測繁雜 迂迴創新改良

張振旻指出,「我們發現傳統的疾病檢測技術,一直存在一些限制,必須我們使用者去配合這個技術,想辦法訓練使用者,讓使用者更專業來符合技術的要求,而不是技術來符合使用者的要求;我們在醫院裡發現這一點,想想有沒有其他方式,用不同的機制試試看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醫院普遍會先進行蛋白質檢測,然而蛋白質通常需在發病時才有高表現的蛋白質產生,而且有偽陽性以及費時費力的問題,所以一般還是會搭配基因檢測,全面性的來研判病人是基因本身所導致,還是外來感染導致。最常用的基因檢測方式,被稱為PCR(聚合脢連鎖反應),是一種核酸放大技術,當病毒處在人體時,如果未來可能演進成癌症的話,基因就已經事先存在身體裡。所以,現在歐美國家都慢慢往基因檢測方式進行篩檢。

 

曾任成大SPARK計畫經理的團隊成員林耕任表示:「可是我們發現這都只有在大型醫院才會有這樣的設備,幾個原因,第一個它太大,第二個比較貴,無法放到很多據點,第三檢測速度很慢,需要很長時間,在前線就沒辦法等到這麼久的時間,最後,操作流程需要專業的人才能處理這些事情。」

 

現行檢測的不便,引起很多工程人員想盡辦法改良基因檢測技術的流程,不過,多僅在儀器的大小與價格上進行嘗試,而受限於基因檢測本身的物理性屏障,大多難以將檢測程序變得簡單。

 

因此,團隊鎖定現行檢測不足的地方進行改良。「我們產品主要是作疾病的基因檢測,目前疾病的基因,大都在大型的檢驗中心或大醫院做檢測,並且要由專業人員操作,我們克服冗長的時間、麻煩的手續與專業人員的問題,讓一般的民眾就可以操作,而且在短時間就可以知道檢驗結果。」團隊成員張文維強調。

 

深具貢獻獲國家新創獎

律祈醫創團隊成員曾在公司尚未成立之前,參加2015年「國家新創獎」競賽,並且獲得「醫療器材及設備組」的「學研新創獎」。談起參賽緣由,團隊成員李宗儒笑了笑。當初李宗儒待在謝達斌醫師實驗室的時候,就在謝醫師鼓勵之下半推半就參加2014年「國家新創獎」競賽得獎,不過那時做的題目是藥品,有了先前得獎的信心之後,2015年以李宗儒為首的團隊這次反倒積極爭取參賽機會,同時,首次參賽的寶貴經驗對於團隊更是受益匪淺,團隊知道要以檢測平台能快速解決病人問題的說帖,才能切中評審喜好,此舉果然深獲評審青睞,認為這樣的研究題目對於國家深具意義,對於社會深具貢獻,因此把優勝獎頒給他們。

 

團隊成員邱莉芳憶起當初參賽過程。她說,學界出身的團隊即便技術研發部分的沒有問題,但是比賽還會要求產品化、商業模式等市場面向的部分,這對當時的他們的確有點困難。

 

成大多重面向協助

然而,團隊最後選在產品Prototype尚未完成就先成立律祈醫創,迄今兩年多,算是在非常早期就成立公司的新創團隊。對此,團隊說:「這樣才沒退路,才是玩真的。」團隊強調,創立公司主要受到成大SPARK計畫很大的激勵,SPARK計畫和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這兩個單位在商品化的前期給予很多支持,包含經費及所有的資源;公司成立以後則是進駐技轉育成中心,技轉育成中心提供市場、法規方面的諮詢,以及商業模式的課程培訓,對於沒有會計師、律師的新創團隊來說,裨益良多。

 

通過市場測試 進入醫療審查

目前,律祈醫創所要達成的第一目標,同時也是必須面對的最大困難點,就是將產品原型送到市場進行測試,畢竟使用者的意見才是一切,市場不接受,便無法商品化。張振旻說:「測試層面不夠廣,會造成我們後續回饋修正受限。醫療產品,不像電子產品可以每年修正,過了法規之後,在這產品淘汰之前,不能作任何改變,換個顏色都不行。」

 

通常,醫療產品在收集完市場的需求以及回饋之後,便進入醫療程序的審查,團隊期望,未來這項產品能在預防醫學以及防疫體系上達成最大功效。

 

 

「律祈醫創」團隊成員。


「律祈醫創」團隊成員李宗儒(左)與邱莉芳(右)。


「律祈醫創」團隊成員張振旻(左)與林耕任(右)。


「律祈醫創」團隊成員張文維(左)與成大口腔醫學研究所謝達斌醫師(右)。


「律祈醫創」團隊成員討論。

', 2018-05-31 15:18:29